根據用戶記錄資料顯示,北美和歐洲明顯擁有比世界其他國家更多的Wi-Fi網絡。
基於超過15萬多名WiGLE用戶通過Wi-Fi網絡提供的資訊,以美國為基站的無線地圖網站得以識別超過2.36億次連接。

美國在網絡網站的數量上高居世界第一——擁有超過5000萬個Wi-Fi網絡網站,可以說統治著網路資料。相比之下,第二名的德國只有900多萬個網絡網站。
在美國,加利福尼亞州擁有最多的無線網路——600萬以上,其次是德克薩斯州。而在東海岸,特別是在紐約州擁有一個高密度的網絡,僅能識別的網絡就有超過200萬個,這已經超過了澳大利亞的整個總和。
地圖顯示,在美國,大都市地區的Wi-Fi密度與農村的網絡連接數量形成鮮明對比。
但需要附加說明的是,這些地圖由於都是基於用戶數據,所以不太可能提供全球Wi-Fi狀況的全貌。
一個不爭的事實是,無線連接已成為日常生活的一個重要方面,而今天的互聯網功能與撥接又有著天壤之別。Wi-Fi提供便利的連接,無論是高科技的作戰演習還是每天早上簡單的查閱郵件。
但連接的質量確實變好了。公共網路公司Rotten Wi-Fi調查了184個國家的網絡狀況,最後選出了Wi-Fi公共網路服務最好的國家。根據用戶的經驗,其對每個國家對公共熱點的測試均從速度和質量兩方面展開。
其中,立陶宛以16.1 Mbps的下載速度名列榜首。歐洲各國在榜單中佔據統治地位,而與此同時,美國甚至沒有進入前20名,即使其擁有全球最多的Wi-Fi網絡和許多世界上最大規模互聯網公司的總部。
與世界上一些地區有大量的Wi-Fi網絡形成鮮明對比的是,非洲在這方面明顯滯後。到2015年,非洲10個家庭中,只有1個家庭擁有互聯網,而歐洲國家的比例達到80%以上。與此同時,根據聯合國全球互聯網連接報告預計,到了2015年,幾乎有一半的世界人口將可以直接連接互聯網,而在最不已開發國家中,這一數位降到了不到10%。
與已開發國家相比,非洲國家購買寬帶的費用也超出了很多。非洲國家支付了人均國民收入的178%用來連接互聯網,比次高的亞太地區高出了一大截,那裡的寬帶成本只相當於16%的人均國民收入。到了歐洲,這一比例更是下滑到1.3%。